新聞中心
在湖州,“紅鷹”有不小的知名度。1978年,虞炳泉帶領46名農民,花35萬元買下了村辦保溫材料廠,從此走上創業之路。經過近40年的發展,如今的紅鷹集團,已成長為年銷售額超過13億元,集冶金、高新材料、貿易、餐飲和農業等多個領域于一體的大型多元化發展企業。
董事長虞炳泉和兒子虞暢,在家族企業傳承中正在掀開新的一頁。經過12年的成長,虞暢如今已是紅鷹集團旗下“銘德新材”的總經理。
“我對紅鷹過去40年發展道路的總結是‘專注領先’;對未來虞暢的希望是‘創新超越’。”虞炳泉說,他希望虞暢和他帶領的團隊未來将紅鷹的事業推向一個新高度。
兩次大考赢得認可
如果不是“創二代”這一身份,畢業于國外名校的虞暢本可以有很多的選擇。2005年,因為奶奶病重,他被父親虞炳泉從英國叫了回來。“當時心裡是不太情願的。”虞暢說。
紅鷹集團的主業之一是生産保溫材料和耐火材料,虞暢在紅鷹的第一個職務便是在鋼廠管生産,為了深入了解現場施工環境和耐火材料的使用情況,他從基層做起,每天在車間裡一待就是十多個小時。如果工作完成的不好,他也會在例會上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。幾年鍛煉下來,虞暢已熟練掌握了鋼廠的技術工藝流程和生産知識,開始接手企業的研發工作,成立了紅鷹耐火材料研究院,在為父親分擔大部分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,也赢得了公司上上下下的認可。
對于虞炳泉來說,他一方面希望兒子能夠早日接班并把企業做大做強,另一方面也對兒子的能力和經驗保持着幾分擔憂。看法的轉變,緣于兒子在公司接受的兩次“大考”。
第一次“大考”是在2011年。當時,鎂鈣磚車間内的高溫隧道窯是以天然氣為燃料,最高溫度可達1800攝氏度,尾氣溫度也有300至500攝氏度,原本工藝設計中是将尾氣從煙囪中排放。虞暢特地拜訪了國内多位知名的節能專家,并成立了節能小組。經過一年多的努力,終于成功将高溫隧道窯的尾氣引入複合闆車間的幹燥窯,以替代煤氣發生爐的使用,僅這一個項目,每年就為公司節約1000至1500噸煤炭。第二次“大考”則是在2015年,寶鋼湛江項目即将拉開序幕,這一項目是配套寶鋼湛江項目的一個中間包承包段,總包額每年超過1億元。虞暢親自帶領公司項目組前往湛江主持工作,成為湛江鋼鐵煉鋼廠主要耐材總包商,虞暢的出色表現讓集團上上下下都十分滿意。
就是這兩次“大考”,讓虞炳泉覺得:就能力看,孩子比自己強。
兩代默契堅守實業
“創新的主體是企業,要做強實業,做精主業。”在采訪中,虞炳泉多次強調,紅鷹集團之所以有今天,是因為他們從創業開始就重視技術創新和實體産業,才有了開闊的産品視野和技術研發的突破。
在是否堅守實體經濟這個問題上,虞家父子倆的觀點出奇地一緻。虞炳泉向記者坦言,一路走來,他也曾面臨過諸多誘惑。其中最大的誘惑就是房地産和互聯網産業。虞炳泉說,2007年前後,房地産行業引來爆發式增長,行情一片大好。“當時有許多朋友建議我們合夥經營房地産,之後也有朋友介紹我們入股一家鋼材電商企業,但都被我們拒絕了,因為我和虞暢都堅信,房地産行業存在着泡沫危險,電商行業也不是我們所擅長的,我們的立足之本還是實業。”
也許是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,近年來,針對公司的發展新形勢,虞暢一邊逐年加大科研設備等的投入,加強綠色耐火材料的研發,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;一邊不斷擴大科研隊伍,與國内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産、學、研一體化合作,不僅獲得了省級新型耐火材料研究院稱号,還先後承擔了8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、2項國家級重點新産品、2項國家創新基金、20項省級優先主題及技術創新和38項省級新産品。
摘自浙江新聞
2017.07.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