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團産業
中華老字号湖州周生記馄饨店,由湖州人周濟相在1940年創建,該店經營的大馄饨以“皮薄滑潤、餡大飽滿、入口汁多、回味久鮮”為特點,被稱為“水晶元寶”、“雙翼鳥”。創業七十多年來,長期暢銷不衰,成為湖州“四大名點”之一。
一、曆史變遷
周生記的發展史,蘊涵着江南水鄉湖州的民風民情。湖州人喜歡吃馄饨,用面粉制作皮子,中間放上餡子,用手包成元寶狀。吃馄饨有出典,《湖州風俗志》記載:農曆六月六是土地菩薩開銀庫的曬銀日。百姓為了圖個吉利也曬衣物,俗稱“六月六,曬紅曬綠”,讀書人這天也曬書籍。因為馄饨的式樣像金、銀元寶,這天家家吃馄饨,以圖包個吉利、圖個财氣。又據《桑榆集》載:每年六月六日,湖州百姓祭土地神,俗稱拜“夏土地”。善男信女與僧尼則于這天禮忏,吃素馄饨,以感土地神的恩典。于是,農曆六月六,家家戶戶吃馄饨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。
湖州人吃馄饨并不局限于農曆“六月六”,平時也常吃。按包馄饨餡來區分,有肉餡、菜餡、肉菜餡。湖州太湖農村一帶還盛吃鲚魚餡馄饨,農村中還普遍喜歡吃荠菜肉餡馄饨,肉香菜香交彙,口味鮮香趣味無窮。
解放前:在“反思”中崛起的周生記馄饨店
湖州周生記大馄饨店開創于1940年間,當時創始人周濟相看到“湖州丁蓮芳千張包子店”生意興隆,顧客盈門。便在“丁蓮千張包子店”的斜對面開了一家“周記千張包子店”與“丁蓮芳”競争,拉開了保名牌與争名牌的競争。當時丁蓮芳已病故,“丁蓮芳千張包子店”由其兒子丁焦生子承父業,成為一店之長。他面對“周記千張包子店”的強盛攻勢,不惜功本抓包子質量,并設計打“伏擊戰”。
一天“丁蓮芳”對外假稱“停業”,實為内部“關門整頓”。周濟相不知是計,擴大了原料進貨和銷量。但過了一段時間,“丁蓮芳”又突然宣布重新隆重開業,堅持薄利多銷,并将整頓後的優質千張包子供應市場,熱情待客。這時競争形勢大為改變,周濟相猝不及防,生意突然趨淡,店中積壓的豬肉變質,當天買不出去的包子走味,造成了被動場面。幾個月後,“丁蓮芳”在商戰中幾乎勝攬了90%左右的生意,而周濟相在競争中敗走“麥城”。
“周記千張包子店”在競争中失利,風雨飄搖,周濟相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,使他灰頭土面、肝腸寸斷、三餐無味、夜不能眠。他在失敗中反思着:想到“丁蓮芳”所以能在競争中獲勝,不僅因為他有60多年的經營發展曆史,而且紮根在湖州的民風民情之中,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呢?周濟相的這一“反思”,使他頭腦清醒過來,也振奮起重整旗鼓的決心。他通過靈市面,看行情,發現湖州人喜歡吃馄饨,而且吃出了文化,吃出了品位,這裡的民衆把馄饨與土地菩薩的‘銀元寶’相聯系,把馄饨作為吉祥和諧歡喜的美食,我為何不在此大做文章,把自己的經營也植根在凝厚的地域民俗文化之中呢。不久周濟相從“反思”中重新開張營業,他把“周記千張包子店”改弦易幟為“周生記馄饨店”;将經營千張包子改為經營湖州大馄饨,他獨僻蹊徑,在“反思”中重新定位,重新崛起。
周濟相吸取與千張包子競争失敗的教訓,特别重視馄饨的質量和營銷策略,他選用上等精肉配以筍衣、開洋、芝麻、精細小蔥及上好黃酒制作成餡,以精白面粉人工制作皮子,并由自己加工,要求具備薄、韌、滑的特點,以便餡心容量大,能超過皮子重量,故周生記有皮薄餡多之稱。形成了講究突肚、翻角、略長,有别于家例程樣的鮮美可口的大馄饨,受到實食客普遍歡迎。
周生記順應湖州小城市“上市”、“落市”的規律,“上市”時大多數顧客是農民,他挑擔設攤,供應湯馄饨,很受農民歡迎。“落市”後,供應的對象大多是城裡的商業業主、殷富食客。他除供應湯馄饨外,又制作了“炒馄饨”,先将生馄饨氽熟冷卻,再入鍋葷油煎炒成兩面呈金黃色,再灑上麻油、鮮醬油、米醋、小蔥等上好輔料,香氣撲鼻,鮮美可口,凡吃過的人總是越吃越想吃。馄饨滋味可口有賴于湯料的輔佐,周生記大馄饨沿用肉骨頭煮成的清湯,撒蔥花,蛋皮絲,讓馄饨沉浮期間,無論色、香、味、形都能誘人食欲陡增。周濟相在經營中還善察民情,知人心理。如舊時湖州人在農曆六月六有讨吉利,吃馄饨的習俗,周濟相就在農曆六月六的前夕,便組織貨源,備足包馄饨的上等原料。一到六月六日,就多包馄饨,敞開供應。由于量多質佳,店内座無虛席。這樣年複一年,周生記馄饨聲名遠揚。
湖州人都說:“自己備料包馄饨,還不如到周生記馄饨店買馄饨合算”。周生記馄饨店供應馄饨,既可買生,也可買熟;既可在店堂吃,又可買回家。這樣,生意越做越興隆。年複一年,周生記大馄饨就名聞遐迩了,成為湖州“四大名點”小吃之一,周濟相“反思”賣馄饨,成為湖州老字号品牌由敗轉勝,重新崛起的一大佳話。
改革開放使周生記煥發生機
從曆史中悠悠走來的老字号周生記,曆經風雨,在舊社會和解放初期,周生記馄饨不過是民衆喜歡的傳統小吃,平平淡淡的一年又一年。1956年1月,在社會主義改造中,周生記成為公私合營企業。1966年文化大革命“破四舊”的“驚雷”,又把老字号周生記作為“封資修”的典型,将“周生記馄饨店”的牌子取消。取而代之的是“大衆馄饨店”。在“革命化”、“工農化”的口号下,傳統配方被取消,産品質量大幅下降。
青山遮不住,畢竟東流去。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了,黨中央确立了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,舉國上下猶如春風化雨,使萬物更新,同時也使老字号周生記帶來了新的生機。1980年春天,根據全國形勢,湖州市商業局正式将“湖州大衆馄饨店”恢複為原來的老字号—“湖州周生記馄饨店”。這時,改革開放的春風漸漸吹起,那祥和的春風雨露也滋潤着周生記,使這家老字号名店“春風吹又生”。他逐漸蘇醒恢複,并在改革開放中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。
當時,在湖州市飲服公司的領導下,周生記重視提高老字号品牌的質量,發動群衆,獻計獻策,改進工藝流程。如店中使用的燃料,從煤改進為煤餅,又從煤餅改為蒸汽,大大地改善了商店的環境衛生和提高了食品的衛生條件。從手工拌肉,發展到機械拌肉等。為了提高服務質量,通過幾上幾下的讨論,商店先後制訂了“各崗位責任制”、“安全保衛制度”、“職工獎罰制度”、“優質服務制度”、“例會制度”等,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,加強了企業管理,優化了産品質量,提高了服務水平,也使周生記擴大了銷售,增加了收益,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增長,成為當時湖州飲服系統“四小龍”之一。
據1982年2月調入周生記馄饨店,擔任近20年經理的趙玲玲回憶說:“當時由于加強了企業管理,做到獎罰分明,周生記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,生意也十分興旺。商店的日營業額從原來的幾百元、一二千元,逐步攀升到了一萬元左右。特别是春節期間,最高日營業額達到了四五萬元。我們職工為了搞好節日供應,常常放棄休息,加班加點。每年春節前我都三天三夜不能回家,左鄰右舍都辦好了年貨,而我們為了滿足春節市場供應日夜工作。丈夫看我不回家,年三十也來店裡幫我點馄饨……”這位1990年曾被評為湖州市飲服系統“十佳經理”、現已退休的趙玲玲女士,回憶起在周生記的工作
往事,至今還感慨不已!
二、品牌特色
确實,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周生記帶來了新的活力,周生記也在改革開放中演繹了一個個動人的春天故事:為了适應市場新的消費需要,1989年企業投資30萬元擴建周生記門面、改造堂口,增加座位,恢複了傳統配方湯馄饨、炒馄饨,以寬敞舒适的堂口接待顧客。商店還推陳出新創制了海參、海蝦仁與鮮豬肉和餡的海鮮肉大馄饨;以草魚、鮮豬肉為餡的魚肉大馄饨等新品種應市,獲得廣大消費贊賞。1989年周生記湯馄饨、炒馄饨雙雙評為浙江省商業廳優質産品,為湖州大馄饨增添了絢麗的光彩。
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周生記以身價倍增的馄饨制作成了一道“百鳥朝鳳”名菜,躍上宴席。何為“百鳥朝鳳”?周生記馄饨既意似水晶元寶,又形似雙羽小鳥,于是成為制作“百鳥朝鳳”的最佳材料。名廚取一隻煮熟的全雞放入菜盆中央,以雞當鳳,鳳為鳥首。再取周生記馄饨數十隻成圓弧形圍在菜盆中雞的四周,組成“百鳥朝鳳”這一吉祥如意的美麗圖景。這道菜在宴會上倍受食客青睐,它圖美、雞香、馄饨鮮,的确令人既飽眼福又飽口福!烹制鹵味,以鮮香味美、有咬嚼的鹵雞爪一炮打響,風麾湖城。當時被稱為“天下第一爪”。并在不斷推陳出新中,進一步擴大鹵味生産,烹制品種在原來雞爪、雞腿、牛肉、醬鴨四個品種的基礎上,增加了爆魚、鹌鹑、元寶蛋、狀元蹄、紅燒獅子頭、素雞、五香豆腐幹以及夏令供應的五香兔子肉、紮肉等花色特色鹵味應市。其中鹵汁雞爪被譽為“江南第一爪”,打出了牌子。現在每當現燒鹵味上櫃供應時,不僅在店中飲酒、吃馄饨的顧客紛紛品嘗,而且市民也蜂擁而至,排着隊紛紛購買,其火爆場面,成為湖州街市的一道亮麗風景。
三、創始人及傳承人
周生記馄饨店是民間商人周濟相于民國29年(1940年,一說1945年)開設,店址在湖州志成路,後遷至衣裳街口。周濟相吸取千張包子配料優點,李馄饨、“氣殺”馄饨經驗,用高于小馄饨肉餡5倍量投料,制作湯煮大馄饨,突出皮簿餡多、外形飽滿、口味鮮香爽嫩等特點一舉成功。以後以自己姓氏挂牌經營,聲譽日盛,漸成為湖城内著名風味小吃。
四、品牌反響
周生記人堅持“勤工、好料、誠心、創新”的祖訓,在傳承中創新,在創新中發展,不斷提升産品檔次和産品質量。并以其日益擴大的影響,多次應邀外出交流,在上海、杭州、安吉等地開展連鎖經營,在湖州開設了多家分店,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大幅增長。1989年以來,該品牌先後獲得“中華老字号”、“中華名小吃”、“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産品獎”、“全國綠色餐飲企業”、“浙江省優質産品獎”、“浙江省知名商号”等光榮稱号。